1937年9月底,延安。窑洞里的油灯跳动着,一名干部拿着电报,难掩激动地快步走了进来:“主席!大捷!平型关大捷!115师在正面战场配合友军,打了个大胜仗!”毛主席接过电报,脸上却并未立刻浮现出众人期待的喜悦,他沉默片刻股票配资软件,缓缓抬起头,问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冷静下来的问题:“我们的伤亡呢?代价有多大?”
这个问题,像一盆冷水,浇在了所有为胜利欢欣鼓舞的人头上。确实,平型关大捷,这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第一场大仗,也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。消息传开,举国沸腾,一扫淞沪会战以来笼罩在国人心头的阴霾。它用实打实的战绩告诉全国人民,也告诉日本人: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,是能打硬仗的,是能打胜仗的!
这一仗,打得确实漂亮。平型关,地处晋东北,两侧高山壁立,中间一条狭窄的古道,是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必经之路,也是天然的伏击场。林彪率领的115师,正是看准了这一点。他们利用漫天大雨作掩护,一夜之间,神不知鬼不觉地潜伏到了公路两侧的山地高坡上,像一张蓄势待发的巨网,静静等待着猎物上门。
9月25日清晨,骄横的日军第五师团,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坂垣师团第21旅团,果然大摇大摆地钻了进来。汽车、大车,绵延数里,完全没有意识到死亡的镰刀已经悬在了头顶。随着一声令下,埋伏已久的八路军将士如猛虎下山,枪声、手榴弹爆炸声响彻山谷。日军的行军队形瞬间被打乱,首尾不能相顾。
战斗打得异常惨烈。686团在老爷庙高地与日军反复争夺,刺刀见红;685团则负责关门打狗,封堵日军退路;687团从侧翼猛插,将敌人分割包围。日军的战斗素养确实不低,即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,依旧凭借车辆作掩护,拼死反抗。但他们面对的是早已憋着一股劲的八路军,从早上7点打到下午1点,6个多小时的激战,最终以我军全胜告终。
战果是辉煌的。歼敌一千余人,缴获步枪上千支,还有汽车一百多辆,马车两百多辆。这样的战果,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,堪称奇迹。然而,当详细的战报和伤亡数字一同摆在毛主席案头时,他那句“这样的战役不宜再打了”的判断,便显得无比沉重和清醒。因为在这辉煌战果的背后,是我们付出的巨大代价。
我们常说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,但在平型关,这个交换比甚至更糟。我军歼敌一千余,自身伤亡也接近千人。对于家底厚实的日军来说,损失一千人只是九牛一毛;但对于刚刚改编、兵力装备都极其有限的八路军而言,这样的消耗是伤筋动骨的。我们有多少个一千人可以去拼?这是最现实的问题。家底太薄,拼不起。
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,是造成我军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。当时,战士们手里拿的很多还是“老套筒”和汉阳造,弹药更是要按颗计算。为了对付日军的汽车轮子,战士们甚至想出了一个土办法:连夜从老乡家里收集来上百把铡草用的铡刀,刀刃朝上埋在路面的浅沟里。不得不说,这是何等的智慧,又是何等的无奈!战斗中,就连炊事班都扛着扁担冲了上去。这种精神可嘉,但背后折射出的,是装备的极度匮g乏。
更有甚者,是日军的残暴与顽固,让我军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。我军有优待俘虏的传统,但初期的日军深受武士道精神毒害,根本不吃这一套。战场上,我们的战士向受伤的日军喊话劝降,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枪。有一位营长,好心背起一个奄奄一息的日本伤兵准备送去救治,结果对方缓过劲来,一口咬掉了他的耳朵。还有一位通信员,在打扫战场时为一名日军伤兵包扎,却被对方反手一刀刺入腹部。面对这样毫无人性的敌人,任何善意和常规的战场规则,都成了致命的陷阱。
所以,毛主席的判断,并非否定平型关大捷的伟大意义,而是在狂热的胜利氛围中,保持着一份惊人的战略冷静。他看到的,不只是一场战斗的胜负,而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全局。他深刻地认识到,以我军之劣势装备和有限兵力,去和日军打这种硬碰硬的阵地战、消耗战,是极不明智的。这无异于以卵击石。
这一仗,打醒了很多人,也为我党我军的抗战方针提供了最宝贵的实践论证。此战之后,八路军的作战方针迅速调整,从集中兵力打大仗,转向了“以游击战为主,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”的正确轨道。主力部队化整为零,深入敌后,建立根据地,发动群众,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。这才是最适合我们、也最让敌人头疼的战法。
平型关一战,作为八路军出师抗日的“见面礼”,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威风,其政治意义和精神价值,远大于军事价值本身。但那一千多名牺牲和负伤的将士,也用鲜血换来了一个无比深刻的教训: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,保存自己、消耗敌人,才是走向最终胜利的根本之道。一场战术上的完胜,换来了战略上的清醒,这或许才是平型关大捷背后,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智慧。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